听说过“专升本”,没听过“本降专”?一篇规定——《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(试行)》,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发布,让不少网友大开眼界:从下学期开始,普通本科生若因学分不达标或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学习的,可申请转入专科学习;完成专科学业后,按专科毕业。“该办法自2017级学生起执行。2016、2015、2014和2013级(五年制)本科生也可参照执行。”
毕业成专科,本科不努力。华中科大的新政策一经曝出,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。有网友直言:“这也太特别了吧?”而“学渣晕倒在厕所”更是许多人的首要感受。
事实上,这种做法并不突然。早在2003年,海南大学就曾有23名本科生因学分不够而转为专科生,这可以算是一个“先行先试”。清华大学也曾实施过类似的政策:那些未能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只能领取专科毕业证书或者肄业证书。2015年7月修订发布的《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》中还规定,如果学生因课程学习不合格导致一个学期所获得学分低于12学分,就会被转为试读生,并保留学籍一年。试读期满后,如果学生仍未达到解除试读学分要求,就会转入专科学习或退学;此外,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,也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。
就像清华、华中科大等名校的学生一样,如果未能达到学业要求,可能会从本科“直线滑落”到专科,这种“N级跳”听起来有些残酷。
高校的淘汰机制原本是为了确保人才培育质量。现代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,这也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。在某些国家的大学里,“宽进严出”的做法相当普遍。例如,在美国,如果在名牌大学读书感到不适应或者跟不上进度,转到社区学院继续学业已经成为常规做法。虽然目前国内高校更多地采取“严进宽出”的模式,但应坚持相应的质量标准,并完善“退出”和“淘汰”机制,以避免在名校就读时“混日子混毕业证”的现象。
未达标的学业,可以选择转入专科,这实际上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过去,一些本科生如果学业不及格,面临被勒令退学的情况,想要继续接受大学教育只有两个选择:一是通过自学考试参加自考接受高等教育,但自考和函授等方式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仍然有所差异;二是重新参加高考,从头再来。
无论哪种情况,都存在问题。退学意味着之前学习的课程和所修得的学分都白费了,这就等于在青春年华中浪费了时间。这也是许多学生及其家长难以接受的:费尽心机考上大学,结果却一旦退学,一切又要从零开始,这个代价可谓沉重。而相比之下,“可转入专科”则提供了一定的调整空间和缓冲机会,将顺利毕业和退学之间划分为不同层次:作为学校内部安排的制度设计,它承认之前所学的课程和获得的学分,这使得一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免于从头开始,显得更加人性化;同时,也兼顾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。
华中科技大学计划试行“学业未达标者可转入专科”政策,对转入专科的条件进行了细化规定。 学校将在每个秋季学年对普通本科生(不包括新生)所获得的学分进行一次审核,对于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四分之三(二年级为三分之二)的学生将收到黄牌警示;而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三分之二(二年级为二分之一)的学生将收到红牌警示。 接受红牌警示或者连续两次受到黄牌警示的学生应当转入专科学习,否则将被退学。 换句话说,并非所有“学业未达标”的学生都会被要求转入专科,他们还有机会进行补考和补救,只有当情况严重到了一定程度时才会被降级。 这种“精细化管理”政策更加合理。
专家还指出,如果学校之间能够建立合理的校际学分互认和转学制度,学生在一所学校适应不良时可以转到另一所学校就读,以弥补高校大学生退出和淘汰机制的不足。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,但在高校等级难以消除的情况下,这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而高校自主尝试的“本科生未达标转专科”则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,从容易到困难的改革次序中为更大范围的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径。
支持任何符合教育规律和现代大学建设需求的改革尝试,这些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。比如,“本科不努力,毕业成专科”这样的创新做法很珍贵,一旦路径和模式成熟,也可以成为其他高校甚至更广泛领域改革的良好示范。
文本取自wndjj样本网。
wndjj样本网创作《不努力读本科,就毕业成了专科。这也是改革的一种探索》发布不易,请尊重!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ndjj.com/4453.html